硕士生导师

彭兴韵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办公室:北京市朝阳区三元桥中冶大厦11层1104房

电 话:86-10-59868208

Email:[email protected]

 

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

200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2010/1——2011/9,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2001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7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金融学硕士学位

1994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货币理论与政策、金融发展、宏观经济

 

主要教学课程:

金融学原理、货币理论与政策(博士生)

 

学术文章:

Xingyun Peng, Financial Theory: Perspective from China, World Century Publishing Corporation,forthcoming.

彭兴韵,《金融学原理》第五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彭兴韵,曾刚译,《货币理论与政策》(第三版,卡尔·瓦什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彭兴韵,《金融学原理》第四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本书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国内已有多所大学将其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彭兴韵,《金融学原理》第三版、第二版、第一版,三联书店(北京),2008年3月、2005年4月、2003年9月,被国内多所大学列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译著,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市场、对冲基金以及金融创新的危险性》,译校,与刁琳琳合作,黄芳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

彭兴韵,《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独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彭兴韵,2011,《粘性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一个文献综述》,《经济研究》第12期,第138-151页。(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2010,《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及多元化进程中的中国选择——基于货币强权的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分析》,《金融评论》第5期,第8-27页,2010。(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

王磊、彭兴韵,《中国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退出研究》,《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期,第36-42页。

彭兴韵、施华强,2009,《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中国信贷增长分析》,《经济学动态》第8期,第33-41页。(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中国物价总指数波动中的相对价格调整及其宏观调控含义》,《财贸经济》2009年第6期,第102-108页。

彭兴韵,2009,《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货币政策操作》,《金融研究》第4期,第20-35页。(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吴洁,《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与扩散》,《经济学动态》2009年2期,第52-60页。

彭兴韵,《从“从紧”到“适度宽松”的转变》,《中国金融》2009年第1期,第56-58页。

彭兴韵,《外汇贷款猛增的成因及影响》,《中国金融》2008年第11期,第62-64页。

彭兴韵、何海峰,《新金融动荡下的中国金融安全分析》,《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9期,第22-28页。

彭兴韵,2008,《加强利率机制在货币调控中的作用》,《经济学动态》第2期,第60-67页。(人大复印《金融与保险》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2007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评述》,《中国金融》2008年第1期,第38-40页。

彭兴韵、江松霖,《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十年来的金融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第72-81页。

彭兴韵,2007,《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经济研究》第11期,第58-71页。(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2007年上半年货币政策评析》,中国金融》,2007年第15期,第57-59页。

彭兴韵、施华强,《中国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操作反应的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9期,第20-30页。

彭兴韵、施华强,《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化》,1.5万字,《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5-6期,第57-62页。

彭兴韵,《2006年货币政策操作评析》,《中国金融》2007年第3期,第57-59页。

彭兴韵,《控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长远战略在于人民币的国际

化》,《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6期,第82-87页。

李扬、彭兴韵,《存款准备金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货币政策效应》,《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第11-17页。

彭兴韵,《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9期,第14-21页。

彭兴韵、曾刚,《2006年上半年货币政策评述》,《中国金融》2006年第16期,第45-47页。

彭兴韵,2005,《全球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经济评论》第5-6期,第51-56页。(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包敏丹,《改进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划分的研究》,《世界经济》2005年第11期,第10-18页。

彭兴韵,《高增长、低通胀》,《中国金融》2005年第16期,第28-30页。

彭兴韵、曾刚,《2005年货币政策操作回顾与展望》,《中国金融》2006年第5期,第34-37页。

彭兴韵、曾刚,《2005年第三季度中国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分析》,《中国金融》2005年第23期,第32-34页。

彭兴韵、曾刚,《2005年第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评述》,《中国金融》2005年第10期,第43-45页。

彭兴韵,《2004年金融运行分析与货币政策评述》,《中国金融》2005年第5期,第37-40页。

彭兴韵,《中国债券回购市场的制度演进与进一步的发展》,《经

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2期,第31-37页。

李扬、彭兴韵,2005,《解析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理念》,《国际金融研究》第2期,第10-14页。(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包敏丹,《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47-50页。

施华强、彭兴韵,《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与中国银行业改革》,《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第3-22页。

李扬、彭兴韵,The Money Market in China:Theory and Practice,China &World Economy,2002.No.3,pp3-10.

彭兴韵,《中国体制外资本市场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88-95页。

李扬、彭兴韵,《中国货币市场理论与实践(上)》,《中国货币市场》2001年第1期,第18-21页;《中国货币市场理论与实践(下)》,《中国货币市场》2001年第2期,第26-30页。

彭兴韵、王瑞华,1999,《对中国城镇居民实际名义收入的测算及其意义》,财贸经济》第6期,pp24-30。(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居民储蓄分析》,《金融研究》1998年第7期,第23-28页。

彭兴韵,1998,《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一个理论分析,《财贸经济》第8期,第18-24页。(人大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1998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彭兴韵,《建立与发展住宅抵押贷款二级市场》,《金融研究》1998年第4期,第32-36、46页。

彭兴韵,《论现代国债功能的转换》,《金融研究》1997年第9期,第50-53、69页。

彭兴韵,《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金融研究》1997年第3期,第15-20页。

 

科研项目:

《促进物价稳定的最优财政货币政策研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课题负责人。

《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社会基金重大课题子课题负责人。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体制现代化》,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课题负责人。

《中国的货币供应机制与未来的通货膨胀风险研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课题负责人。

《中国的信贷周期与宏观经济波动研究》,主持

《国家开发银行客户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主持

《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主持

《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主持

《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研究》,主持

《中国金融结构变动与发展》,世行课题,主持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参与者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评估》,课题参与者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研究》,主要参与者

《城市轨道交通经济效益评价》,主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