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华人博彩论坛 - 学术研究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金融市场研究方法与实践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四讲:理财产品是中国版CDO吗?

金融市场研究方法与实践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四讲:理财产品是中国版CDO吗?

惠园大讲堂之张海云专场:理财产品是中国版CDO吗?

                                                                       —— 金融市场研究方法与实践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四讲

 

2013 年3月12日 晚6:30,金融市场研究方法与实践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四讲——“理财产品是中国版CDO吗?”在博学楼506成功举行,主讲人是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全球风险协会(GARP)北京分会共同主席张海云教授。这一活动由金融学院、金融市场研究中心、全球风险协会(GARP)、学生会分团委主办,并得到全球风险协会(GARP)的赞助。 这一活动同时被惠园大讲堂作为专场。讲座由金融学院潘慧峰副院长主持,经贸大学校内外教师、学生和校外金融业朋友共12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会场座无虚席。

这次活动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欢迎,网上报名和届时出席这次活动的校外金融业朋友来自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财大、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圣约翰大学等学术机构和40多家公司,其中不乏国际金融领域的龙头企业,还有中国人民银行等政府金融机构及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等行业组织。中外银行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广发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瑞士银行(UBS)、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韩国友利银行(Woori Bank)等,券商有中金、银河证券、宏源证券、信达证券、华融证券、大同证券等,投资管理机构有华夏基金、富国基金、泰康资产管理、中信产业基金、宜信惠民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等,保险业机构有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安邦保险、中国进出口保险、阳光保险等,财务公司有海航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西门子金融租赁公司、中国石化财务公司、美国通用电气资本(GE Capital)等,专业服务公司有德勤(Deloitte)、安永(Ernst & Young)、毕马威(KPMG)、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埃森哲(Accenture)等,信托、期货业机构有平安信托、外贸信托、国民信托、冠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京都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方正大宗商品等,中外金融研究、资讯、科技机构有新华社、经济日报、IBM、MISYS、Sungard、ThomsonReuters、MSCI等,非金融企业有中航工业、中海油、中石化燃油等。

 活动开始,潘慧峰副院长致辞,对大家的光临表示了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张海云教授的学习工作经历和研究成果,以及这次讲座主题的背景。张海云教授现任华人博彩策略论坛 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全球风险协会(GARP)北京分会共同主席。 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物理学博士、金融风险管理师(FRM)。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华尔街生涯,曾先后在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主持全球外汇交易风险管理系统,在加拿大多伦多银行(TD Bank)担任信用衍生品交易部总经理,在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证券部担任董事。中国迅猛扩张的理财产品领域最近成为争议的焦点,有评论家将中国理财产品比做曾背负金融危机罪魁祸首骂名的CDO产品,张海云教授将结合其在全球性金融机构从事前沿信用产品业务的经历,比较中国理财产品和西方相应产品的异同。

随 后张海云教授开始了演讲。 张海云教授首先对有关中国理财产品热议的要点进行了评析,并详细探讨了新任证监会主席肖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关于影子银行和理财产品的若干截然相反的观点。比如,关于中国理财产品是否属于影子银行范畴的问题,肖钢先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对影子银行的理解是牵涉“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主体与活动的信贷中介体系;而 巴曙松先生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 2011年 4月份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的关于影子银行界定的研究报告对影子银行界定的内涵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 张海云教授认为, 2011年 4月份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的关于影子银行界定的研究报告中,影子银行界的界定其实是“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按原文字面翻译),同时这一研究报告分析了对影子银行领域现有的监控措施,并探讨了如何改进对影子银行领域的监控和监管,其主旨在于探讨如何使监管跟上信贷领域的创新与演进步伐。从这个角度分析金融稳定理事会的研究报告,无论从字面还是从本意来讲,肖钢先生的理解都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影子银行的界定完全一致,对这种界定方式 张海云教授表示赞同。其实,问题并不在于监管是否存在,而在于如何完善监管,确保金融经济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 张海云教授着重讨论了银监会发布的相关精神。

随后, 张海云教授比较了中国理财产品与 CDO和 ABCP等西方证券化产品,并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和西方证券化产品的经验教训。他探讨了西方证券化产品产业链在危机前的诸多问题,同时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在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之外存在深刻的经济和政策背景。另外,他认为从产品特征角度,中国理财产品存在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与期限转换相关,即理财产品是短期的,如果在续发时没有投资者购买,谁来接手长期的基础资产?第二个问题与投资者群相关,即现有中国理财产品是否适合零售投资者?第三个问题与风险转让相关,即理财产品条款中的风险转让在损失发生时真正能够执行吗?其实第三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紧密相关,如果产品不适合于零售投资者,那么在损失发生时一般会由卖方机构承担损失,条款的可执行性因而存在不确定性。

随后, 张海云教授对于现有中国理财产品是否适合零售投资者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他赞同惠誉评级公司把中国理财产品描述为“非正式资产证券化”的思路,并回顾了中国金融业对“正式资产证券化”进行的探索。他探讨了中国理财产品直接面对零售投资者而西方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面对机构投资者的区别,并认为机构投资者作为复杂金融产品与零售投资者的风险隔离层是一种合理的布局,在这点上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的经验。关于中国理财产品近期讨论中普遍关注的如何改进披露和透明度的问题,他认为症结不在披露的详略程度,而在于信用资产池产品与零售投资者客户群的不匹配问题,其解决之道在于引入西方的复杂产品、投资机构及其基金产品、零售投资者这一分层次的链条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投资机构关注复杂产品信息的披露,而零售投资者关注基金产品及相关机构信息的披露,各取其胜任分析的信息,环环相扣。

随后, 张海云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借鉴西方经验,把产品风险承担机制尤其是与期限转换相对应的流动性支持的权责清晰化,并引入机构投资者作为复杂金融产品与零售投资者的风险隔离层,简言之就是将“非正式资产证券化”正式化。

张海云 教授演讲结束后,同学们和金融业朋友提出了许多问题,并与 张海云教授进行了活跃的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