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Information Glittering on China’s Connected Market
2020年5月22日,华人博彩策略论坛 金融学院SBF论坛2020年第9讲成功举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祝小全在线上作了题为“Information Glittering on China’s Connected Market”的学术报告,向大家展示她与其余两位博士研究生在互联互通机制下股票市场领域的相关研究,重点探讨了沪深港通市场上跨境市场交易者的交易行为与信息优势。
祝小全博士首先简单介绍了沪深港通这一互联互通机制,并表示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的正式启动与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的正式启动进一步便利了境外资金向A股市场的流入,提升了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深度与广度。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本土投资者与境外投资者在信息集合、交易决策以及投资表现等方面呈现的差异成为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话题,一方面本土投资者凭借地理优势拥有对本土市场更高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外来投资者的专业能力与信息挖掘加工能力成为其获取超额收益的显著优势。借助中国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祝小全博士首先对北上资金、南下资金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随后提出重点关注的研究问题,即沪深港通市场上北上投资者基于何种原则择时与选股以及北上投资者是否可以凭借自身信息优势获取超额收益。
区别于以往关注沪深港通及境外投资者交易行为的研究,祝小全博士介绍了此研究中涉及的四个不同点:数据选取方面,选择港交所公布的北向投资者持有A股比例的日度数据以更好地捕捉北向投资者对于短期信息的反应;时间选择方面,选取沪深港通正式启动后的平稳时期作为研究区间,而并非将沪深港通开通作为政策冲击比较事件前后股票定价效率是否发生显著差异;研究角度方面,重点观察北向投资者持股比例变动而不是所有北上资金对于A股截面收益的预测能力;机制解释方面,在互联互通市场监管改革以及内地投资者散户占比较高的背景下,祝小全博士提出监管套利和内地投资者跟风交易这两个渠道解释为什么跨境投资者能够在A股市场获得超额收益。
祝小全博士选取2017年3月17日至2019年6月30日间的样本数据,从WIND与CSMAR获取股票与公司财务数据,从港交所官网获取北向投资者持有A股比例的日度数据,并构造北向投资者持股比例周度变动(CNS)作为关键解释变量。通过构建基于CNS的多空策略,祝小全博士发现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条件下北向投资者在A股市场上能够获取超额收益,北向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周度变动对A股截面收益率具有预测能力。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一预测能力可以用北向投资者的信息优势来解释:第一,北向投资者具有的基本面信息优势允许他们对公司未来现金流进行预测;第二,内地投资者的私人信息通过绕道交易被嵌入股票价格,从而促成北上资金的截面收益预测能力;第三,内地投资者在不具有信息优势时主动跟随知情的北上资金流,在短期内推高价格。
此次讲座由金融学院施一宁老师主持,金融学院教师边江泽、曹正宇、李志冰、聂晶、屈源育、王叶、尹澄溪以及十余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讲座,并与祝小全博士就研究中涉及的样本选取、数据频率选择、自变量构造、多空策略构建以及交易成本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