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院院庆系列活动预告]张晓东将携《起诉高盛——中国企业当直面金融欺诈》莅临贸大
【金融学院院庆系列活动预告】张晓东将携《起诉高盛——中国企业当直面金融欺诈》莅临贸大
张晓东,现任中投证券金融衍生品部总经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硕士。曾在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从事金融衍生品的分析、定价和交易工作,有长达18年在中国和美国证券市场的丰富工作经验,带领团队给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开发了一些针对大、小非减持的金融产品,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认可。曾受聘国资委为金融衍生品顾问,代表中央企业同高盛对抗谈判。
关于《起诉高盛——中国企业当直面金融欺诈》
《起诉高盛:中国企业当直面金融欺诈》是中国第一本深入分析和研究高盛如何欺诈中国企业的专著。同阴谋论不同,这本书没有揣测、没有杜撰,而是基于真实的案例和作者同高盛的直接对抗的第一手材料,有坚实的证据和事实基础。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作者将复杂的衍生产品欺诈陷阱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读者不必像作者那样需要受过严格的金融工程训练,就能了解高盛是如何在产品结构上设下陷阱来欺诈中国企业。这本书对于在国际市场上开展业务的企业来说,对于关心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人员来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名家推荐《起诉高盛——中国企业当直面金融欺诈》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感慨道:高盛在中国的所作所为目前是没有界限的,他剥削所有的人,所以我在这里呼吁,要透过规则跟立法,打击这个国际金融大鳄。
前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久霖评论道: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石油金融市场,以及石油衍生品工具的缺乏,国内企业只能到海外市场上进行交易,而在诸如新加坡等石油金融市场上,活跃着高盛、三井等“江湖老手”的身影。它们利用中国企业缺乏经验的弱点,设计出结构复杂的高风险、高杠杆性的石油衍生品,并不惜采用欺诈性手段向中国企业兜售。
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伟说道:央企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普遍发生浮亏和损失,当然首先要从企业自身找问题,但也与国际投行恶意兜售带有欺诈性的、设计复杂的高杠杆产品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企业遭遇金融衍生产品投资滑铁卢,一些国际投行是罪魁祸首。
《环球视野》第291期评价道:经验丰富、善于调查分析的高盛,早就瞄准了中国金融监管的漏洞,才能屡屡在对赌协议中得手。对于金融体系还不健全的中国来说,应该尽早填补漏洞,规范国际投行在中国的金融行为,才能避免更多的企业在金融风险中遭受巨大损失。
高盛欺诈中国的警示与反思
高盛,这家“华尔街最诡秘的投资银行”,在国际上翻云覆雨的国际金融大鳄,混迹中国内地市场近20年,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大到石油小到家家户户餐桌上的猪肉,不择手段在中国疯狂摄取利益,自中国赚取的收入占其亚洲收入一半以上,它所拥有的权力甚至超越了国家和法律的边界。
为什么这个国际投资头目在中国行走20年,一直在掠夺,却从未被揭穿?作为中国第一部剖析高盛金融衍生品欺诈细节的书,《起诉高盛》通过真实案例揭秘了高盛血洗中国企业的惯用手法,揭开“吸血鬼”的面纱。康奈尔大学 金融学教授黄明称“高盛在美国的问题不是大问题,其更大的问题在中国”并不是言过其实,而是恰如其分。”
其实,在中国市场到处啜金吸银的高盛所从事的各种交易勾当对中国企业和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可能要比其在美国的欺诈行为严重得多。“高盛的出现,带给中国的是经验与教训,改变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思路,也让更多的中国企业交了大量的学费。”著名财经作家李德林曾这样阐述高盛进入中国的影响。
回想当年,中航油(新加坡)在与高盛的复杂衍生产品交易中巨亏,需进行公司债务重组时,高盛新加坡杰润公司居然堂而皇之地成了中航油的重要债权人之一。此时,举国上下只是一味地谴责中航油负责人陈久霖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的恶劣投机行径,不经意间放过了暗算中航油的高盛。致使,高盛再度与国内众多国企上市公司签订原油期权套保合约,历史惨案再度重演。
如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伟所讲,中国企业遭遇金融衍生产品投资滑铁卢,一些国际投行是罪魁祸首。正是“金融鸦片”这一系列掩人耳目的欺诈手法,使得中国企业在金融领域的业务开展步履维艰,中信泰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问题、中航油的展期期权问题都是高盛早已谋划好的棋局。这一个个合约条款都是中国企业自愿签署、但恰恰是由于自愿走入这场必败的棋局,又缺乏绝地反击的力量,才导致全军覆没的悲剧。
不仅仅是国企,很多民营企业家也曾陷入迷信洋面孔的怪圈里,投资金融衍生品失利。由于监管不到位、法律不健全和可能涉及“露富”、“原罪”、“逃避外汇管制”等其他原因,民营企业家投资亏损很多也不敢声张,只是事后默默擦拭流血不止的伤口。
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战斗中,面对敌手的无数杀招,中国企业应如何搏击才能实现自我救赎,获得生存下去的权利?
作为一名金融衍生品的专家,本书作者 张晓东先生曾 代表中央企业同高盛进行对抗和谈判,与高盛多次正面交锋,堪称中国金融领域的巅峰对决。面对金融大鳄的血洗,晓 东先生毅然在悲愤中著写此书, 向世人展示其所亲历的黑幕和高盛欺诈中国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并发出疾呼:起诉高盛,中国企业当直面金融欺诈!自此,打响中国企业对抗高盛的第一枪。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也曾发出这样的呐喊:“高盛在中国的所作所为目前是没有界限的,他剥削所有的人,所以我在这里呼吁,要透过规则跟立法,打击这个国际金融大鳄。”当涉嫌欺诈而失去道德操守的高盛已经遭遇美欧国家政府围剿和追打之时,伤痕累累的中国还在等待什么?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中国企业之所以节节败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与对手签订的合约不甚了解。谈判——起诉——禁毒——自强, 张晓东先生这一系列的建议仅仅为我们的企业抵御金融风险抗击金融毒枭提供了筹码。然而,痛定思痛,如果不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只会重蹈历史的覆辙。时至今日,企业的自强已经不是规模上的扩张,而是在这种复杂的金融市场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组织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管理团队。
高盛之于中国,也许正是金融改革的风月宝鉴,一面照出的是盛世繁华,一面显现的却是云谲波诡。对于金融体系还不健全的中国来说,应该尽早填补漏洞以避免交更多的学费,因为经验丰富、善于调查分析的高盛,早就瞄准了中国金融监管的漏洞,才能屡屡在对赌协议中得手。只有不断规范国际投行在中国的金融行为,才能避免更多的企业在金融风险中遭受巨大损失。“在国际市场上,逐渐摆脱对外资机构马首是瞻的依附心理;在国内,则建立严格的监管体制,惩治官僚腐败,引入专业的管理者,管理者的重组是改革政策能否专业执行的重要关键。” 著名财经作家李德林建议。
合上书本,五味杂陈,对高盛强权的愤懑,对中国企业弱势的慨叹,对晓东先生针砭时弊、兼济天下的敬佩,良久萦绕在心头。不过心有庆幸:有这样一个亲历黑幕的人愿意实录这段历史,为我们揭开这一不为人知的黑幕,让高盛的欺诈手段得以昭然于世。也许吃亏是福,有了血的教训,有了晓东先生这一腔警世恒言,在黑洞中摸索的人应该能得到生机,找到光明;在荆棘中前行的中国才能自强崛起,在这场日益激烈的金融超限战中增加一张获胜的筹码。
编辑推荐:
◎从华尔街走出来的中国金融精英、戳穿高盛“金融毒枭”的真面目
◎作者亲历黑幕、全面揭秘高盛欺诈中国企业的手法、披露中国企业误服“金融鸦片”不为人知的秘密
◎中国第一部剖析高盛金融衍生品欺诈细节的书,揭露大批央企、地方国企、民企和个人投资者在股票、外汇和大宗商品上巨额亏损的真相,透彻解析金融“鸦片”的毒性,看高盛如何算赢中国企业,分析中国如何斩断“金融毒枭”的黑手,建立强大金融市场。
◎作者具备复杂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能力,掌握高盛欺诈中国企业的第一手资料,与高盛多次正面交锋!破解国际金融大鳄血洗中国企业的惯用手法!
◎亲历高盛欺诈事件, 为了中国企业及个人投资者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不再被欺诈,通过第一手资料,展示高盛算赢中国企业的惯用手法:高盛如何欺诈中国企业?为什么中国企业不敢起诉高盛?
◎中国企业被高盛卖了,还替人数钱?高盛如何杀死中航油?破解高盛欺诈中国企业的手法;中国“富豪”在香港是如何被洗劫的?高盛如何兜售“金融鸦片”?
一向都标榜“正直、专业”的高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给业界会带来哪些警示?身陷“欺诈门”,百年金融老店高盛为何再度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石油金融市场,以及石油衍生品工具的缺乏,国内企业只能到海外市场上进行交易,而在诸如新加坡等石油金融市场上,活跃着高盛、三井等“江湖老手”的身影。它们利用中国企业缺乏经验的弱点,设计出结构复杂的高风险、高杠杆性的石油衍生品,并不惜采用欺诈性手段向中国企业兜售。
——前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九霖
央企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普遍发生浮亏和损失,当然首先要从企业自身找问题,但也与国际投行恶意兜售带有欺诈性的、设计复杂的高杠杆产品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企业遭遇金融衍生产品投资滑铁卢,一些国际投行是罪魁祸首。
——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李伟
经验丰富、善于调查分析的高盛,早就瞄准了中国金融监管的漏洞,才能屡屡在对赌协议中得手。对于金融体系还不健全的中国来说,应该尽早填补漏洞,规范国际投行在中国的金融行为,才能避免更多的企业在金融风险中遭受巨大损失。
——摘自《环球视野》第291期
高盛在中国的所作所为目前是没有界限的,他剥削所有的人,所以我在这里呼吁,要透过规则跟立法,打击这个国际金融大鳄。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高盛时代的来临
内容简介:
《起诉高盛》是中国第一本深入分析和研究高盛如何欺诈中国企业的专著。同阴谋论不同,这本书没有揣测、没有杜撰,而是基于真实的案例和作者同高盛的直接对抗的第一手材料,有坚实的证据和事实基础。
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作者将复杂的衍生产品欺诈陷阱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读者不必像作者那样需要受过严格的金融工程训练,就能了解高盛是如何在产品结构上设下的陷阱来欺诈中国企业。
这本书对于在国际市场上开展业务的企业来说,对于关心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人员来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晓东,曾受聘国资委为金融衍生品顾问,代表中央企业同高盛对抗谈判。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金融工程硕士。具有丰富的中外证券市场投资经验。是金融衍生品领域的专家,在衍生产品的开发、定价和交易上有深厚的造诣。
目 录
自序
第一章 濒临死亡:惨遭高盛杀戮的中国企业
第一节 拯救中国航空公司:美国金融海啸,中国败走麦城
第二节 巨额亏损的真相:“套期保值”原是“死亡陷阱”
第三节 历史惊人的相似:杀死中航油的幕后元凶
第二章 “毒”霸天下:高盛欺诈中国企业手法揭秘
第一节 金融鸦片:高盛与中国航空公司的合约详解
第二节 静脉注射毒品:高盛与深南电合约的定价分析
第三节 阿Q正传:中国“富豪”香港“破财”探秘
第四节 没有吸毒?中国企业航运指数合约巨亏的迷雾
第五节 穷则思变:海升果汁的自我救赎
第三章 金融枭雄:高盛在美国是“鬼”,在中国是“神”
第一节 吸血鬼:美国人眼中的高盛
第二节 最后的赢家(神):中国人眼中的高盛
第三节 高盛的历史:一部欺诈和被起诉史
第四章 对抗高盛:与毒枭正面交锋
第一节 证明实力: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交易合约详解
第二节 说服受害企业和监管机构对抗高盛
第三节 寻找击败高盛的命门
第四节 艰辛的谈判历程: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谈判
第五节 布满荆棘的起诉之路:一定要对高盛停止赔付
第五章 狼遇到羊:为何“中毒”的总是我
第一节 阴谋?战争?还是“狼遇到羊”?
第二节 当羊遇上狼:中国的金融机构太弱小
第三节 当羊遇上狼:中国的金融市场太简单
第六章 影子挤兑:2008金融危机的真相
第一节 保尔森的崛起:金融危机的演化史
第二节 “影子银行”系统挤兑:“崩盘”的根源
第三节 金融危机:中国“独善其身”?
第四节 中国的致命伤:不是敌人强大而是我们太弱小
第七章 大国自强:没有一流的金融,只能是二流的大国
第一节 禁毒:再一次“虎门销烟”?
第二节 变管制为监管:培育发达的金融市场
第三节 向对手学习:锤炼国际一流的金融机构
附录 美国最大的泡沫制造机器
参考文献
第一届《国际金融研究》论坛会议将于3月19日于华人博彩策略论坛 宁远楼三层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届时将举办《起诉高盛——中国企业当直面金融欺诈》一书的签售活动,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