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资产管理与PPP资产证券化——第十六届金融文化节系列讲座之吴志坚、史明坤专场
探秘资产管理与 PPP 资产证券化——第十六届金融文化节系列讲座之吴志坚、史明坤专场
金融学院宣传中心 讯(记者:肖宇萌 摄影:郭玉丹)2017年4月17日晚17:00,第十六届金融文化节系列讲座之吴志坚、史明坤专场在诚信三层国际会议厅举行。
到场嘉宾有太平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华人博彩策略论坛
博士后史明坤校友,华人博彩策略论坛
博士后吴志坚校友,金融学院副院长范言慧,金融学院校友办主任刘莹,金融学院2015级辅导员顾宇。本系列讲座皆以经验分享为主,分为校友讲座与提问时间两大主要环节。
(顾新宇,范言慧,吴志坚)
(刘莹,史明坤)
首先由吴志坚为在座学生解读资产管理,介绍互联网金融。他结合自身经历,娓娓而谈。
职场之路
2000年由浙江财经大学毕业后,吴志坚校友就进入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做税务代理、审计以及资产评估工作,并为自己做好了定位:立志成为一个会计师相关的专业人士。然而经过CPA考试的三年碰壁,最终他成功转型,在一家银行从事资产负债管理事务。其后不到一年,再一次面临选择的吴志坚进入了财富管理领域,成为了首批接触银行理财的金融人之一。时至今日,他于一家金融科技集团担任首席资产管理官。由最初的创业者成为了管理者。由此可见准确定位自我、果断作出选择的重要性。
(吴志坚)
互联网金融
以自身所在集团为例,吴志坚指出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分为四大板块。
一为消费金融板块,为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基于场景制作的消费金融产品;二为互联网资管板块,即如何讲在线用户激活、开发,使其交叉持有更多的产品、基金、保险、海外投资等;三为数据与征信,即为金融机构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提供个人客户的征信数据,做出其征信画像;四为围绕前三大板块投资产业,同时他也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做了对比,指出传统金融获客成本极高,而互联网金融则营销成本低、获取信息及时——尽管近几年互联网获得可交易用户的成本也在急剧上升,但竞争的壁垒与门槛已经形成。
接着史明坤校友通过PPP概述、PPP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及前景、PPP资产证券化方面设计三节叙述,为在座者揭开了这种项目运营模式的神秘面纱。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的是政府与社会资本通过合作来提供公共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其有传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两大领域,分别由发改委与财政部监管,并由发改委进行有关行业的改进工作;PPP项目付费方式也多种多样,有使用者付费、政府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三种……总而言之,在10万亿级体量市场的需求与明确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下,2017年已成为国内PPP资产证券化元年,PPP模式的前景也是十分可观。
(史明坤)
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吴志坚指出想要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编程知识并不是必须的,具有“不可或缺性”的特质也有很多,比如耐力、体力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某一方面快速的积累自己,做到“术业有专攻”。史明坤则幽默地说“工作岗位不是我个人特质的需要,而是生存的需要”,他认为工作并不是学了什么做什么,而应该是要做什么而学什么,在工作以后仍然且必须根据岗位来学习。籍此可知,金院学子除专注于学业外,也需懂得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为未来的职场之路做好铺垫。
(现场提问)
最后,两位校友在写有“金世济民,融汇远航”的横幅上留下签名,并与到场嘉宾合照。掌声之中,本次讲座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