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华人博彩论坛 - 学生园地 - 优秀先锋

优秀先锋

2009级本科生:赵中平——闻窗外事 读圣贤书

2009级本科生:赵中平——闻窗外事 读圣贤书

【个人简介】

华人博彩策略论坛 大学生理论学术中心 副部长 2010.6~2011.5

华人博彩策略论坛 大学生理论学术中心 副秘书长 2011.5~ 至今

2009~2010学年 华人博彩策略论坛 金融学院优秀学生会干事

连续两年(2009~2011 华人博彩策略论坛 学习优秀二等奖学金

连续两年(2009~2011 华人博彩策略论坛 金融学院优秀学生

2011~2012学年 华人博彩策略论坛 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学生

  华人博彩论坛

 

 

 

 

赵中平——闻窗外事,读圣贤书

 

每次路过贸大的书店时,稍一抬头就能看到一张横幅,横幅上挺立着几个鲜明的大字——读经贸图书,做国际儒商。然而这几个字却使我疑惑,读多了经贸图书就能做国际儒商了吗?

在和赵中平聊天之前,这个疑惑一直悬着。但经过这次深入采访,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正是赵中平。人如其名,他看起来稳重而低调,就像是一个可靠的大哥。采访中,他平静而简练的话语,让我依稀看到一个未来“国际儒商”的身影。

心无二致,学中有思,方得书中之黄金

赵中平坦言他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不在于他灵活的头脑,而在于他的,上课听讲的,课后复习的,记忆思考的,这种对待学习的专心致志,不仅使赵中平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还带着他从“文章表面”的记忆走向“学科内核”的探索。当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后,赵中平却没有就此停止思考的步伐。他开始整理零散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它们整合成一个体系。若把众多知识点比成一颗颗珍珠,他所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一根线,然后将散落一地的珍珠捡起,连成一串项链,珍珠的美丽在这穿针引线中得到升华,他也是在这整合与联系中对知识融会贯通。

在赵中平看来,学习的技巧固然重要,但一旦脱离厚实的基础,就会变得华而不实。所以对于专业知识,脚踏实地的积累才是王道。只有真正花时间去理解好课本的每一个角落,处理关于理论的问题时才不会沦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同时,作为一个狂热的淘金人,赵中平从不把自己局限于专业书籍这片天地上。在学识的大地上,他像那些快乐的探索者一样,背着包,走向远方,拿出工具,淘历史的金,淘哲学的金,淘文学的金。。。。。。他是淘金人,更是旅者,在书籍一望无际的疆域上,他留下自己的有深有浅的脚印,而这片书的大地,则以“智慧”作为回赠。

耳听八方,胸怀天下,始获四海之圭臬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书呆子典型的形象。但一个当代的国际儒商绝不会是一个对社会漠不关心的人。赵中平虽然读圣贤书但却没有“一心一意”,他对窗外的社会,不仅用眼看、用耳听,还带上了一份思考、一颗热心。

通过报纸和网络,赵中平获取并选择了许多新闻,特别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财经新闻。此外,赵中平非常注重第一手新闻,即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而非专家学者的评论。因为他不想让自己受困于先入为主的思想枷锁,他要成为一个见证者,而非一个道听途说之人。在“见证”了社会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后,他回到校园,走回自己的书中所学,进行反思,有时书本和现实会发现矛盾,这种矛盾反而让赵中平产生了新的见解。如此望出去,走回来的过程经过日积月累,使得赵中平形成了一种很多大学生都不具备的视野,一种国际化的视野,一种能看到事件本质的视野。这种视野也体现在了他的获奖论文《4万亿,政府是应该做管家还是做东家》中。针对国家的“4万亿救市措施,赵中平联系现今社会上中小企业疲软的事实,加以思考,判断国家的资金仍是多半注入了国有企业,从而道出自己更进一步的见解。此等论文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需要打破书中的那些条条框框,对待此类社会热点发表自己更深入的见解而非人云亦云。这种对社会的洞悉与观察的能力,正是万千只知埋头不知抬头的书呆子们急需培养的。

志存高远,知行合一,将为国际之儒商

赵中平喜欢安静,他说希望有一天能过上恬淡闲适的生活。但这与理想无关,是一种生命的归宿。处在一个青春热血的年纪,甘于平淡是他所不能接受的。他希望在未来的社会之路上,极尽所学,在银行这一领域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说到自己的理想时,他抬起了头,记者也抬起了头,映入眼帘的是天空。而记者猜想在赵中平眼中的不止是那广阔的天,还有一个怀揣梦想、展翅飞翔的身影。

现在,是时候对赵中平给出的答案做个总结了。何为国际儒商?儒者,文质彬彬,商者,经世济人,入则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出则指点江山,经世济人,方为国际之儒商也。

 

 

【学长建言】:学习好比煲汤,我们不仅要拥有充足的食材,还少不了正确的火候即来自于透过书本的深层次的思考。好的总结让零散的食材汇聚一锅,探索之火让食材丰富的营养充分释放,整锅汤也因此变得更为鲜美。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把煲好的汤从“学校”这间“厨房”里端出来,端到“社会”的“饭桌”上,听取各方建言,方成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