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级本科生:于淼——天地之广 自由飞翔
【个人简介】
于淼,08级,金融工程专业, 曾获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201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eritorious Winner,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北京赛区三等奖,两次综合三等奖学金,首届华人博彩策略论坛 文献综述写作竞赛一等奖
与大多数一丝不苟,炼字如金,思维严谨的数学牛人不太一样的是,于淼却以一个淡然世外,不拟于物的形象出现,淡淡地讲述他获得2010年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的点点滴滴。似乎有一个天平横在他的身旁,对梦想的渴望拼搏和对成败的超然完美的平衡着。
峥嵘岁月,青春书写
在于淼看来,3天的数学建模大赛无异于一场小小的战争。与商业策划大赛相似的是他们都需要在两三天的时间内打磨出一篇论文或是商业策划书。72小时鏖战内,每一分一秒都非常关键。
两天完成前期任务,一天撰写论文,时间犹如上紧的发条催促着小组3人一刻也不能松解。“比赛期间,熬夜时必须的事,用三天的时间定题目、查阅资料、整理数据、建立模型、画规划表格、计算结果……”于淼静静地道出这些浓缩在比赛期间的工作,脸上也浮现出一丝对一年前峥嵘岁月的怀念。
今年,他再战建模,并获得了美国数学建模竞赛(ICM)的Meritorious,这一次他坦言因为更有经验,在策略和方向的把握上更得心应手了。谈到两次的队友,他说虽然他觉得与同性更加合得来,不过两次比赛的其他两名队友都是女生,但他们团队的优势在于三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框架都有所不同,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而不是局限于一个方法。回忆起比赛时的点点滴滴,于淼感触良多。“我们的老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对我们进行了培训。”于淼感动地说,“真的要感谢所有为我们辅导的老师们。”他表示,参加全国比赛时两位大四的学姐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灵感上,是她们带着自己成长。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在他人看来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是一个耀眼的光环,但于淼的口中显得举重若轻,“很大一部分还是运气吧”。但在竞争激烈的数学建模大赛中,参赛队伍多达17311个队伍,一等奖获奖率仅为1.5%,完成这样的突围绝非易事。那么于淼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追求完美,不为自己的工作留下任何瑕疵。从选择比赛课题“评价上海世博会影响力”到最终论文的出炉,整个过程中,要确保每一个引用数据的准确和可靠,要保证最后论文每个语句都通顺,不留错别字……如果说全国数学建模一等奖的荣誉是一块宝石,那么,这块宝石经历了选材,打磨,细心雕琢,可谓千锤百炼。如果有人怀疑成功的诀窍怎么会如此简单,于淼告诉我们:把简单的事做到完美,就是不简单。
坚持。“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成功需要钻进去,不抛弃,不放弃。这点其实很难。刚开始培训时828挤满了有意愿参加比赛的同学,但最后坚持到全国比赛时只有37支队伍。或许有人踌躇了,或许有人放弃了,但还有人愿意披星戴月,一往无前。这就是最终胜利者得秘密。
敏锐度,把握方向对一个题目要能敏锐的把握方向,迅速找到思路,把握整个进程,这一点在切入选题上尤其重要。
天宽地广,寻找自我
参加建模竞赛,于淼觉得并不是为了考研或者出国,仅仅是很单纯地喜爱数学。所以他建议所有想参加建模竞赛的学弟学妹们,不要为了保研或者出国而来参加,这往往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反而在无意间,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更能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参考往年的获奖论文能少走不少弯路。就好像挑战杯这样的比赛,也是从模仿开始做起的。平时要多注重学以致用。“大家普遍认为平时学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在生活中很难得到运用的机会,但其实这种思维是很重要的。”他特别提到了线性代数这一门课程,计算只是最初级的,而真正核心的地方还是在于本质的应用,像物理上就经常运用矩阵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靠平时的积累:多读书,勤思考,多问老师,才能够透彻把握数学的思想。
最后,于淼还提到关于网络资源的利用。他说真正限制我们的不是技术,而是想不到方法。许多人用软件的时候总感觉要新设计一个程序来解决问题,但其实他们没有想到早就有人设计出来并且发布到网上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困难,还能节省不少时间。
对于正值大三的于淼来说,数学建模大赛只是大学阶段的一个辉煌的中转站。他用勤奋,汗水,坚持和智慧在这条道路上洒下了一路春光。或许道路依然漫长,前程依然还有很多坎坷,但是淡然如他,令我们相信,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拦一个自由的人格。我们相信,带着这份不张扬的自信,于淼的青春还将书写更多的故事。